引言

旧邮政总局大楼

旧邮政总局大楼座落于香港岛毕打街与德辅道交界,即现在环球大厦的所在地。大楼于一九一一年建成,一九七六年清拆,期间大楼一直是香港邮政署的总部,与各地邮政机关紧密联系,服务市民六十五载。旧邮政总局大楼清拆至今已近四十年,但昔日大楼的风采仍然留在市民的记忆之中。

旧邮政总局大楼之演变

香港首间邮政局于一八四一年设立,座落于圣约翰座堂现址附近,其后于一八四六年迁往皇后大道与毕打街交界的前总登记官署大楼。十九世纪末,邮政局急需扩展和重整,当局于是建议将邮政局及其他政府办事处集中在同一幢大楼,方便处理政府日常事务。毕打街和德辅道交界邻近卜公码头,四周有主要干道环绕,方便市民之余,亦有利发展邮政业务。因此,当局于一九○二年决定在该处兴建新的邮政总局。经过八年的策划和建造,邮政总局大楼于一九一一年六月十九日正式启用。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香港处于日治时期,邮政总局大楼继续提供邮政服务。香港重光后,社会对邮政服务的需求日增;尽管其他政府办公室已陆续迁离,总局大楼仍不敷应用。

毕打街的大楼正门

毕打街的大楼正门

一九六○年,当局就在中环填海区兴建新邮政总局的建议作出讨论,最终于一九六九年七月决定在天星码头和卜公码头之间的新填海土地兴建今日的邮政总局,并于一九七四年九月落实在旧邮政总局原址兴建地下铁路。新邮政总局大楼于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一日启用;为配合地铁的兴建,三个月后,旧邮政总局大楼拆卸,仅保留少量构件及建筑装饰。旧邮政总局大楼仅留下极少建筑构件和装饰,其中四支石柱现存放于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大堂内一道墙壁上的实木拱牌则迁至今日邮政总局的一楼大堂挂放。

旧邮政总局大楼的建筑特色

旧邮政总局大楼设计时正值维多利亚时期,当时第十二任港督卜力爵士认为此大楼是重要的公共建设,应以高规格的建筑物料兴建,建筑师遂选取了花岗石这种当时属于较昂贵的物料来建造大楼的主要立面。至于其他墙身则采用了广东红砖,表面再以厦门砖筑砌。大楼外墙的结构彩绘—以红砖及花岗石本身的颜色在立面上砌成间条图案,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这正是维多利亚歌德式全盛时期所流行的装饰手法。

大楼亦采用了英国文艺复兴式的设计风格,该风格常见于英国较宏伟的建筑物中,以丰富的装饰彰显其壮丽堂皇的气派。其特色包括对称的立面设计、采用分段横向石料设计的地下柱身、拱顶上稍为夸大的楔形拱石、游廊间的圆拱廊、角楼及屋顶上的多个山墙等。

旧邮政总局大楼

旧邮政总局大楼楼高四层,设有地库。地库只有一半陷入地底,高于地面的一半墙身装置了窗户作通风之用。地下楼层则高于地面,乃邮局大堂所在;一楼正中央有一偌大的中庭,中庭设有玻璃窗有助光线透入室内。面向三条主要街道的上层为不同政府部门的办公室,而面向后巷的部分则用作洗手间及杂役的宿舍。大楼的主要公众入口位于毕打街,可通往邮局大堂,其上方的三角楣饰有一个卷边椭圆装饰,上面刻有‘G•P’,是邮政总局的英文缩写。三角楣饰下方则刻有‘HONGKONG GENERAL POST OFFICE A•D• 1911’[香港邮政总局公元1911年]。

旧邮政总局大楼与香港社会

曾经是港岛海滨的瞩目地标之一的旧邮政总局大楼见证香港的急速发展与进步。虽然政府早于一九六九年为邮政总局觅得土地兴建新大楼,但旧邮政总局大楼及其所在地的日后用途一直未明,及至一九七四年香港地下铁路公司购得此土地。大楼于一九七六年拆卸,腾出的土地建成新式的商业大厦,地下空间则用作兴建港铁中环站。

现时位于中环康乐广场的邮政总局,自一九七六年启用以来,一直承传旧邮政总局大楼服务香港社会和市民大众的使命,透过邮政渠道维持香港与世界各地的紧密连系,并延续“传心意 递商机”的服务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