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邮政的起始

香港邮政的起始

香港的邮务历史悠久。第一所邮政局于一八四一年十一月落成。根据地政处早期的图则,这所细小的邮政局位于现时圣约翰大教堂对上的山坡。一八四六年元旦,邮政局搬迁至位于皇后大道与毕打街交界的新邮政大楼。这是香港第二间邮政总局。

首次发行邮票

首次发行邮票

首枚纪念邮票

一八六二年,香港发行首批邮票。这些邮票印有女皇维多利亚的头像,面额由二仙至九毫六仙不等。一八六四年起,政府规定寄信时必须使用邮票。

香港加入万国邮政联盟

一八七七年,香港加入万国邮政联盟。一八七九年起,由香港寄往任何万国邮政联盟会员国的邮件一律收取邮费十仙,较过往便宜六仙。

首枚纪念邮票

一八九一年为香港开埠五十周年。为纪念这个日子,邮政署发行一套纪念邮票,限售五万枚,面额为二仙,上面加印“1841 Hong Kong Jubilee 1891”(即“一八四一年 ─ 香港金禧纪念 ─ 一八九一年”)的字样。

香港首个邮筒

更多关于香港街道邮箱的资讯

邮筒

香港邮筒可追溯至维多利亚时期。这时期铸造的邮筒铸有“VR”(即拉丁文“Victoria Regina”的缩写)标记。现时,邮政总局邮展廊正展示维多利亚时期的邮筒。

 

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四五年的邮政服务

第三间邮政总局

配合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邮政服务的需求日增。第三间邮政总局座落于毕打街及干诺道交界,于一九一一年正式启用。

新邮政总局的正门设于毕打街,当时,干诺道临海,经海路运送的邮件在总局大楼干诺道一侧装卸。

第三间邮政总局

更多关于旧邮政总局大楼的资讯

用铁路及飞机运送邮件

一九一一年,九广铁路建成,提供另外一条运送邮件往内地的通路。由一九一二年起,除特别注明经海路运送的邮件外,所有来往英国和远东的邮件均经西伯利亚横贯铁路运送。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四日,进行了首次试验性质的空邮运送服务,途中先将邮件空运法国马赛,再以平邮转往英国伦敦。至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帝国航空公司(Imperial Airways)开办定期的空邮运送服务。

赤柱邮政局

更多关于赤柱邮政局的资讯

仍服务市民的最古老邮政局

位于黄麻角道2号的赤柱邮政局于一九三七年投入服务,是本港现存最古老的邮政局。该邮政局在二零零七年进行修缮工程,保存该局的旧有建筑特色。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九一年的战后发展

战后的香港发展迅速,邮政业务在全港各区蓬勃发展。一九五四年,全港共有八间邮政局,届一九六四年,邮局的数目增至三十间。

第四间邮政总局

第四间邮政总局

一九七六年八月十一日,位于中环康乐广场的邮政总局大楼落成。大楼内除提供柜位和邮政信箱服务外,设有拣信中心和派递局,是一所综合型的邮务设施。

特快专递服务

邮政署特于一九七三年推出特快专递服务,为客户快捷地空运商贸文件前往超过六十个目的地。现时,特快专递复盖全球超过二百个目的地。

特快专递服务

国际邮件中心

红磡国际邮件中心于一九八零年六月落成。该中心每日可处理一百公吨邮件。机械拣信系统于一九九零年七月启用,分拣邮件的速度大幅提升。

 

新纪元

新的企业形象

更多关于邮差制服的资讯

新的企业形象

香港邮政于一九九七年五月采用蜂鸟设计的新标志,突显香港邮政为顾客提供优质、快捷和物有所值的服务。

空邮中心

空邮中心启用

位于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的新空邮中心于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正式启用。

中央邮件中心启用

中央邮件中心

位于九龙湾的中央邮件中心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全面投入运作。该设施将位于红磡的国际邮件中心和中环邮政总局的邮件分拣中心合而为一。大楼设计加入环保元素,并配备先进的邮务设备,以提高邮件处理效率。

新香港邮政大楼启用

新香港邮政大楼启用

新香港邮政大楼于二零二四年三月全面启用。这座位于九龙湾的新大楼为香港邮政的第五代总部大楼,包含香港邮政总部、九龙湾邮政局、新邮展廊、九龙湾派递局及其他支援单位,并采用优良的环保措施和创新的方案,以缔造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环境。